天津曲艺文化
1.相声
??? 相声是北方曲艺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剧性艺术。在相声形成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其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艺术手段。语言明快幽默,模仿维妙维肖,讽刺犀利辛辣。相声一般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等部分组成,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位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位演员出台,一问一答。群口又称“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员表演。
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最早相声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津京两地相声演员频繁往来,许多相声演员在天津演红后,又赴全国各地。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来津长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扬名的相声演员有“八德”: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们都曾来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声演员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称)、张寿臣(有“幽默大师”之称)、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艺名小蘑菇)、郭荣起、常宝霆、苏文茂、刘文享、高英培、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声传统曲目有300余段。
2.评书
?? 曲艺曲种。形成于清初,第一代艺人为王鸿兴,所传弟子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详。评书只说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气氛。评书艺术以结构严谨取胜,一部长篇包括几个“柁子”(段落),一个柁子可分为几个“梁子”(故事),一个梁子又分为若干“和子”(悬念)。
说书技巧主要有四种:一是“开脸儿”,表现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二是“摆砌末”,描述人物活动环境;三是“赋赞”,赞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称“串口”,夸张地描绘人物、景物及事件。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气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说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摹拟书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评说书中人物作为的,叫“评”。天津评书艺人有王致久、张杰鑫、常杰淼、陈士和、姜存瑞等.
3.单弦
??? 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4.天津快板
本世纪50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天津时调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自由活泼,颇富韵律。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和扬琴等。曲目多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
5.西河大鼓
??? 前身为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后经河北省高阳县艺人马三峰创新使这一曲种日趋成熟。20年代初,在津被正式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为一人站演,说唱并重,演员自击鼓板,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层板腔体,有三种板式。说唱语言保有冀中方言俗语,唱腔朴实,曲调明快。20-30年代西河大鼓的几个主要流派为朱(化麟)派、王(振元)派、李(德全)派、赵(玉峰)派、马(增芬)派。
天津还有两个西河大鼓艺术世家:郝家(郝英吉、郝庆轩、郝艳霞、郝秀洁等)、田家(田士杰、田起山、田荫亭等)。著名演员还有王艳芬、艳桂荣、陈凤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