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分析下半年自贸区风险所在

2014-03-21

舆论分析下半年自贸区风险所在

??????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外舆论普遍视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标志性建设。迄今近半年来,舆论对上海自贸区的关注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处于高位。

继第一个半年内,取得一些为中央和舆论肯定的改革成效后,下一个半年对于上海自贸区而言,任务更加艰巨,舆情风险也更大。主要表现在:

1.是否能够避免金融等领域存在的风险

改革难免有一个试错的过程,但对于中央和公众共同期待的上海自贸区而言,一旦出现较大的风险,则会影响舆论的信心和信任,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参与热情,甚至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就认为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风险短期内将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降低成立金融机构的门槛,其二是可能取消对特定离岸金融业务的限制,可能从针对跨国公司的人民币结算和资金服务开始,然后扩大到人民币兑换和跨境投资等,离岸金融业务大举自由化的可能性有限,市场期待的利率(包括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其三可能建立自贸区与区外中国其他地区的通道,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本流动,但流动规模短期内可能高度受限。

2.是否能够如约在下半年形成首批可复制的成果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前后,各地申报建设自贸区的激情被迅速点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在推进现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成为“若干之一”,是许多地方的期待。以至于2014年全国省级地方政府两会上,有20多个省、自治区、市都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表示,将对接、准备或申报“自贸区”列为2014年的工作重点。其中广东、天津等地更是呼声很高。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力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中央政府而言,尽快见到成效,是推动进一步改革最重要的力量,因而其期许也最为热切。对于不甚了解改革难度的公众而言,承诺是否兑现,更加重要。

3.政策细则能否得到支持并及时落地

从2月18日到2月28日,人民银行召开的金融支持自贸区实体经济的连续五场新闻发布会,在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下,将自贸区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举措推向常态化。这成为自贸区近期备受关注的事情,这其中包括第三方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小额外币利率存款上限放开、外汇管理细则、反洗钱细则。

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开放创新的重中之重,其重点分别是:建立分账核算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推动投融资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试点;推动外汇管理改革。

金融领域的改革风险和难度最大,也为舆论所瞩目。相关细则能否进一步推出,以及能否及时落地,将决定舆论对下一轮改革的信心。

4.上海各政府部门能否达到共识并推进改革落地

上海市政府及各部门能否突破利益藩篱,达成改革的共识,并团结向前攻艰克难,影响着改革的速度和成效,以及舆论的信心。

?

分享